2025-07-18 21:11来源:本站
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彼得·希格斯去世,享年94岁,他提出了所谓的“上帝粒子”的存在,帮助解释了宇宙大爆炸后物质是如何形成的。
希格斯曾是该大学的名誉教授,该大学表示,希格斯周一因短暂疾病去世。
希格斯在1964年预言了一种新粒子的存在,这种粒子后来被称为希格斯玻色子。他的理论是,一定有一个特定维度的亚原子粒子,可以解释其他粒子——以及宇宙中所有的恒星和行星——是如何获得质量的。如果没有像这种粒子这样的东西,物理学家用来描述世界的一套方程,也就是所谓的标准模型,就无法维持在一起。
希格斯的工作帮助科学家们理解了宇宙中最基本的谜题之一:138亿年前的大爆炸是如何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。如果没有来自希格斯玻色子的质量,粒子就不能聚集成我们每天接触的物质。
但这种粒子的存在要经过近50年的时间才能得到证实。2012年,欧洲核子研究中心(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,简称CERN)的科学家们宣布,他们终于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(Large Hardron Collider)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,这是几十年来物理学领域最大的突破之一。大型强子对撞机位于瑞士和法国边境下一条17英里(27公里)长的隧道中,是一台价值100亿美元的原子加速器。
该对撞机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寻找希格斯粒子。为了模拟宇宙大爆炸后万亿分之一秒内存在的一些条件,它产生了极高能量的碰撞。
希格斯因此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,比利时的弗朗索瓦·恩格勒(Francois Englert)也独立提出了同样的理论。
“他的开创性工作激励了成千上万的科学家,他的遗产将继续激励更多的子孙后代。”
1929年5月29日,希格斯出生于英格兰东北部的纽卡斯尔,就读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,并于1954年获得博士学位。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在爱丁堡度过,1980年成为苏格兰大学理论物理学的个人主席。他于1996年退休。
希格斯职业生涯的一个亮点是2013年在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(CERN)的演讲,当时科学家们用复杂的术语——基于大多数外行人都无法理解的统计分析——展示了玻色子已经被证实。他泪流满面,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演讲厅的看台上擦了擦眼镜。
“彼得是一个非常感人的人。他是那么可爱,同时又那么温暖。所以总是对别人说的话感兴趣,”她说。“能敞开心扉倾听别人,又有趣,又感兴趣。”
布里斯托尔大学物理学院的乔尔·戈尔茨坦说:“彼得·希格斯是一个安静而谦虚的人,尽管他的工作奠定了整个现代粒子物理学的理论框架,但他似乎从未对自己的名声感到满意。”
吉亚诺蒂回忆起希格斯经常对他的发现被称为“上帝粒子”感到愤怒:“我认为他不喜欢这种定义,”她说。“这不是他的风格。”